光伏预制舱的“农光互补”经济效益:土地复合利用

来源: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6-26 09:52:00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与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农光互补” 模式成为破解矛盾的创新路径。光伏预制舱凭借其模块化、集成化优势,深度融入 “农光互补” 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的复合高效利用,创造经济效益。
一、“农光互补” 与光伏预制舱的融合模式
“农光互补” 是指在同一土地上,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开展农业种植、养殖等活动的发展模式。光伏预制舱以其灵活的安装特性,可快速部署于农业用地之上,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在光伏预制舱阵列间,可种植喜阴作物,如食用菌、中药材;也可进行家禽家畜养殖,实现 “棚上发电、棚下种养” 的立体化生产格局。
二、土地复合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发电收益
光伏预制舱高效的发电性能为项目带来稳定的电力产出。以一个 10MW 的 “农光互补” 项目为例,假设年均利用小时数为 1200 小时,每度电上网电价为 0.45 元,年发电量可达 1200 万度,年发电收益约 540 万元。随着光伏技术不断进步,预制舱发电效率持续提升,发电收益也将随之增长。
(二)农业生产收益
光伏预制舱下层的农业生产同样具有可观收益。若在项目区种植食用菌,每平方米食用菌年产量可达 15 公斤,按每公斤 10 元计算,每平方米年收益 150 元。10MW 项目占地约 250 亩,扣除光伏预制舱等设施占地,可用于食用菌种植的面积约 150 亩(约 10 万平方米),年农业生产收益可达 1500 万元。此外,养殖家禽家畜等也能带来额外收益,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土地节约成本
传统光伏发电项目往往需要大面积独立占地,而 “农光互补” 模式下,光伏预制舱与农业生产共用土地,有效减少了土地资源的占用。以同样 10MW 的光伏发电项目为例,若采用传统模式,需占地约 400 亩;采用 “农光互补” 模式仅需 250 亩,节约土地 150 亩。按每亩土地年租金 1000 元计算,每年可节约土地租赁成本 15 万元。
三、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的关键因素
(一)技术优化
光伏预制舱的高效发电技术与智能农业技术的融合,是提升效益的关键。例如,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调节光伏预制舱内温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运用的光伏组件,提升发电效率,增加发电收益。
(二)科学规划
合理规划光伏预制舱布局与农业生产类型,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前提。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土壤特性、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与养殖项目,并科学安排光伏预制舱的安装间距和高度,农业生产与光伏发电互不干扰。
(三)政策支持
政府对 “农光互补” 项目的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等,能够降低项目建设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部分地区对 “农光互补” 项目给予每度电 0.1 元的补贴,这将增加项目的发电收益。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的重视,“农光互补” 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该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项目初期投资成本较高、农业生产与光伏发电的协同管理难度较大等。未来,需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低项目成本;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完善政策体系,为 “农光互补” 项目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光伏预制舱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溯源应用

下一篇:10KV ~ 35KV光伏预制舱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选型决策依据

相关视频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