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 预制舱的 AI 绝缘状态评估:故障预判新方法
来源: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6-26 10:24:00
绝缘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SV 预制舱集成了电力系统中的二次设备(如合并单元、保护装置)及一次设备(如断路器、互感器),其绝缘性能直接影响设备寿命与电网安全。传统评估方法(如绝缘电阻测试、介损检测)存在周期性检测滞后、人工判读误差大、多参数关联性分析不足等问题。
AI 技术的突破点:
核心监测数据类型:
数据类别 | 监测指标 | 传感器类型 | 采样频率 |
---|
电气参数 | 绝缘电阻、介损因数(tanδ)、泄漏电流 | 高频阻抗分析仪 | 100Hz~1kHz |
局部放电 | 放电量(pC)、相位分布、频谱特征 | 超高频(UHF)传感器、超声传感器 | 1MHz~300MHz |
油液特性 | 油中溶解气体(H₂、CH₄、C₂H₂等)、微水含量 | 气相色谱仪、微水传感器 | 1 次 / 小时~1 次 / 天 |
环境与温升 | 舱内温湿度、设备表面温度场 | 红外热像仪、热电偶 | 1 次 / 分钟 |
特征工程与数据融合:
主流 AI 模型及应用场景:
CNN(卷积神经网络):适用于局部放电图谱识别,通过卷积层提取放电模式特征(如幅值 - 相位 - 频率三维图谱),典型应用:基于 UHF 传感器的放电类型分类(电晕放电、沿面放电、内部放电)。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处理绝缘参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捕捉长期退化趋势,如预测介损因数的变化趋势,误差率可控制在 ±3% 以内。
Transformer:用于多参数关联分析,通过注意力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如温度对绝缘电阻的影响权重高于湿度)。
故障预判模型构建流程:
样本集构建:收集预制舱设备的历史检测数据(正常状态、早期缺陷、严重故障),标注故障类型(如绝缘受潮、局部放电、老化);
模型训练:采用迁移学习(如从变压器绝缘模型迁移参数),结合预制舱特有的运行数据微调;
预警阈值设定: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不同置信度下的预警边界(如 95% 置信度下的健康度下降速率阈值);
在线更新:利用流式数据持续优化模型,适应设备个体差异(如不同厂家电缆的绝缘老化速率不同)。
局部放电早期预警:
绝缘老化综合评估:
环境影响动态修正:
挑战点 | 技术瓶颈 | 解决方案 |
---|
多源数据时序不一致 | 传感器采样频率不同、时钟偏差 | 采用 PTP(精确时钟协议)同步时钟,通过插值算法对齐时序 |
小样本故障数据缺乏 | 严重绝缘故障案例少,标注数据不足 | 采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合成虚拟故障样本,结合迁移学习 |
模型可解释性不足 | 深度学习黑箱特性影响运维信任度 | 引入 SHAP 值、LIME 等可解释 AI 技术,可视化各参数影响权重 |
实时计算资源消耗大 | 高频数据(如 UHF 信号 100MHz 采样)的实时处理 | 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仅上传关键特征至云端 |
数字孪生融合:构建 SV 预制舱绝缘系统的数字孪生体,通过物理模型与 AI 模型的双向迭代,提升预判精度(误差率可进一步降低至 ±1.5%)。
跨设备知识迁移:利用电力行业其他设备(如变压器、GIS)的绝缘数据训练预模型,通过联邦学习适配预制舱场景,减少数据依赖。
量子机器学习探索:针对海量绝缘数据(如每年 TB 级),研究量子聚类算法加速特征提取,将模型训练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通过 AI 技术与绝缘监测的深度融合,SV 预制舱的绝缘状态评估已从 “事后检测” 转向 “事前预判”,结合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构建的智能模型,可将绝缘相关故障发生率降低 40%~60%,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运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