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 预制舱的 AI 绝缘状态评估:故障预判新方法

来源: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6-26 10:24:00

一、技术背景与行业痛点

  1. 绝缘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SV 预制舱集成了电力系统中的二次设备(如合并单元、保护装置)及一次设备(如断路器、互感器),其绝缘性能直接影响设备寿命与电网安全。传统评估方法(如绝缘电阻测试、介损检测)存在周期性检测滞后、人工判读误差大、多参数关联性分析不足等问题。
  2. AI 技术的突破点
    • 实时融合多源监测数据(电气参数、油色谱、局部放电、温度场等),构建多维评估模型;

    •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捕捉绝缘退化的早期微弱特征(如纳米级放电、分子结构变化),实现故障前 1~3 个月的预警。

二、AI 绝缘评估系统架构与数据采集

  1. 核心监测数据类型
    数据类别监测指标传感器类型采样频率
    电气参数绝缘电阻、介损因数(tanδ)、泄漏电流高频阻抗分析仪100Hz~1kHz
    局部放电放电量(pC)、相位分布、频谱特征超高频(UHF)传感器、超声传感器1MHz~300MHz
    油液特性油中溶解气体(H₂、CH₄、C₂H₂等)、微水含量气相色谱仪、微水传感器1 次 / 小时~1 次 / 天
    环境与温升舱内温湿度、设备表面温度场红外热像仪、热电偶1 次 / 分钟

三、AI 核心算法与模型构建

  1. 特征工程与数据融合
    • 采用卡尔曼滤波融合不同传感器数据,消除噪声干扰;

    • 构建关联矩阵分析参数耦合关系(如 tanδ 与油中 C₂H₂浓度的相关性系数)。

    • 时域特征:放电脉冲幅值、上升时间、能量积分;

    • 频域特征:介损频谱的频变规律(如 tanδ 随频率的变化率);

    • 时频域特征:通过小波变换提取局部放电信号的时频矩阵(适用于 CNN 模型)。

    • 多尺度特征提取

    • 数据融合策略

  2. 主流 AI 模型及应用场景
    • 随机森林(RF):构建绝缘状态评分模型,输入介损、局放量、油色谱等 20 + 参数,输出健康度指数(0~100 分),可解释性强,适合阈值预警。

    • 支持向量机(SVM):用于二分类故障识别(如绝缘正常 / 异常),在小样本场景下表现优异(样本量 <100 组时准确率> 90%)。

    • CNN(卷积神经网络):适用于局部放电图谱识别,通过卷积层提取放电模式特征(如幅值 - 相位 - 频率三维图谱),典型应用:基于 UHF 传感器的放电类型分类(电晕放电、沿面放电、内部放电)。

    •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处理绝缘参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捕捉长期退化趋势,如预测介损因数的变化趋势,误差率可控制在 ±3% 以内。

    • Transformer:用于多参数关联分析,通过注意力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如温度对绝缘电阻的影响权重高于湿度)。

    • 深度学习模型

    • 机器学习模型

  3. 故障预判模型构建流程
    1. 样本集构建:收集预制舱设备的历史检测数据(正常状态、早期缺陷、严重故障),标注故障类型(如绝缘受潮、局部放电、老化);

    2. 模型训练:采用迁移学习(如从变压器绝缘模型迁移参数),结合预制舱特有的运行数据微调;

    3. 预警阈值设定: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不同置信度下的预警边界(如 95% 置信度下的健康度下降速率阈值);

    4. 在线更新:利用流式数据持续优化模型,适应设备个体差异(如不同厂家电缆的绝缘老化速率不同)。

四、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

  1. 局部放电早期预警
    • 场景:某 110kV SV 预制舱内电缆接头因工艺缺陷产生微小放电(初始放电量 < 10pC)。

    • AI 方案:通过 UHF 传感器实时采集放电信号,输入 CNN 模型识别放电模式(表现为相位图谱中不对称的脉冲簇),结合 LSTM 预测放电量增长趋势,提前 2 个月发出 “绝缘缺陷发展” 预警,避免了电缆击穿故障。

  2. 绝缘老化综合评估
    • 数据融合:融合油色谱数据(C₂H₂浓度年增长率 15%)、介损因数(tanδ 从 0.5% 升至 0.8%)、电缆温度场(局部热点温度比平均温度高 12℃);

    • 模型输出: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健康度指数从 85 分降至 62 分,触发 “绝缘加速老化” 预警,指导运维人员提前安排电缆更换。

  3. 环境影响动态修正
    • 问题:雨季舱内湿度骤升导致绝缘电阻短期下降,易误判为绝缘缺陷。

    • AI 策略:引入 Transformer 模型,学习湿度与绝缘电阻的动态关系(如湿度每升高 10%,绝缘电阻下降 5%~8%),通过注意力机制剔除环境干扰因素,使误报率从 25% 降至 5% 以下。

五、实施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点技术瓶颈解决方案
多源数据时序不一致传感器采样频率不同、时钟偏差采用 PTP(精确时钟协议)同步时钟,通过插值算法对齐时序
小样本故障数据缺乏严重绝缘故障案例少,标注数据不足采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合成虚拟故障样本,结合迁移学习
模型可解释性不足深度学习黑箱特性影响运维信任度引入 SHAP 值、LIME 等可解释 AI 技术,可视化各参数影响权重
实时计算资源消耗大高频数据(如 UHF 信号 100MHz 采样)的实时处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仅上传关键特征至云端

六、技术发展趋势

  1. 数字孪生融合:构建 SV 预制舱绝缘系统的数字孪生体,通过物理模型与 AI 模型的双向迭代,提升预判精度(误差率可进一步降低至 ±1.5%)。

  2. 跨设备知识迁移:利用电力行业其他设备(如变压器、GIS)的绝缘数据训练预模型,通过联邦学习适配预制舱场景,减少数据依赖。

  3. 量子机器学习探索:针对海量绝缘数据(如每年 TB 级),研究量子聚类算法加速特征提取,将模型训练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通过 AI 技术与绝缘监测的深度融合,SV 预制舱的绝缘状态评估已从 “事后检测” 转向 “事前预判”,结合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构建的智能模型,可将绝缘相关故障发生率降低 40%~60%,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运维效率。


上一篇:SV 预制舱的接地电阻测量:测试仪器选择指南

下一篇:光伏电站一二次预制舱的智能门锁系统:权限管理与远程控制

相关产品

相关视频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