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热门关键词
35kv预制舱式变电站在军事基地的分布式能源监测应用
快速部署:舱体在工厂完成预制和调试,运输至军事基地现场后,通过快速吊装和连接即可投入使用。相比传统变电站动辄数月的建设周期,预制舱式变电站可将建设时间缩短至数周,地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能迅速满足军事基地的紧急供电需求。
可靠性高:预制舱采用全封闭、模块化设计,具备良好的防水、防尘、防火、防盗以及抗电磁干扰性能。舱内设备布局合理,布线规范,减少了因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故障概率,保障了变电站长期稳定运行。
占地面积小:预制舱式变电站高度集成化,将各类电气设备紧凑地布置在舱体内,相比传统变电站大幅减少了占地面积。这对于土地资源宝贵、军事设施布局密集的军事基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节省土地资源,优化基地空间布局。
分布式能源设备监测:在军事基地的分布式能源设备上安装各类传感器,如太阳能光伏板的电流、电压传感器,风力发电机的转速、功率传感器,以及储能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荷电状态(SOC)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并通过 RS485、CAN 等现场总线将数据传输至就近的数据采集终端。
电力参数监测:在 35kV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进线、出线以及重要配电节点安装智能电力仪表,用于监测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电力参数。智能电力仪表同样通过现场总线与数据采集终端相连,实现电力数据的实时采集。
有线传输:数据采集终端通过屏蔽双绞线或光纤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通信管理机。对于距离较近的设备,采用屏蔽双绞线连接,成本较低且布线相对简单;对于距离较远或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分布式能源集中区域与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则采用光纤传输,以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高速率。
无线传输:考虑到军事基地部分区域可能存在布线困难的情况,引入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补充。选用工业级无线模块,如 LoRa、4G 等,实现数据采集终端与通信管理机之间的无线通信。其中,LoRa 适用于对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但距离较远、节点分散的设备数据传输;4G 则用于需要实时、高速传输数据的关键设备监测,在有线通信出现故障时,数据传输仍能正常进行。
监控中心服务器:通信管理机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以太网传输至监控中心服务器。服务器安装有专门的分布式能源监测软件,该软件对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算法,软件能够对分布式能源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预测设备故障,为运维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监控界面:在监控中心设置大屏幕显示器,以直观的图形界面展示分布式能源设备和 35kV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界面实时查看各类设备的运行参数、电力潮流分布、能源生产与消耗情况等信息。同时,界面还具备报警功能,当设备运行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或出现故障时,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处理。
能源设备状态监测:监测系统实时展示太阳能光伏板的发电功率、光照强度、温度,风力发电机的风速、风向、输出功率,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剩余电量等信息。通过这些数据,运维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分布式能源设备的运行情况,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例如,当发现某组太阳能光伏板的发电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时,运维人员可以迅速排查是否存在光伏板故障、遮挡等问题。
电力参数监测:对 35kV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进线电压、电流,各出线回路的负荷情况,以及功率因数等电力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进线电压和电流,运维人员可以掌握外部电网对军事基地的供电情况;监测出线回路负荷,有助于合理分配电力资源,避免部分回路过载运行;监测功率因数,则可以及时发现无功补偿不足或过补偿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监测系统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统计分析,生成各类报表和趋势曲线。例如,生成每日、每周、每月的分布式能源发电量报表,以及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能源消耗趋势曲线。通过对这些报表和曲线的分析,运维人员可以总结能源生产和消耗规律,为制定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设备故障预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与模型进行比对,当发现设备运行状态偏离正常模式时,系统提前发出故障预警信号,提醒运维人员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导致停电事故。例如,通过对储能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的长期监测和分析,预测电池的健康状态,提前安排电池更换计划,保障储能系统的可靠运行。
分布式能源调度:根据军事基地的用电需求和分布式能源的发电情况,监测系统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智能调度。当分布式能源发电量大于基地用电需求时,系统自动控制储能系统进行充电,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当分布式能源发电量不足或基地用电负荷增大时,系统优先调度储能系统放电,若储能系统电量不足,则自动切换至外部电网供电。通过这种方式,限度地利用分布式能源,降低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电力系统优化:监测系统通过对电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对 35kV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例如,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自动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实现电压的自动调节,供电电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内;通过优化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策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经济性。
报警功能:当分布式能源设备或 35kV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运行参数超出预设的正常范围时,监测系统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报警方式包括声光报警、短信报警、邮件报警等,运维人员能够及时收到报警信息。报警信息详细显示故障设备名称、故障类型、故障发生时间等,便于运维人员快速定位和处理故障。
故障处理流程:运维人员收到报警信息后,可通过监测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对故障设备进行初步排查和诊断。对于一些简单故障,如设备重启、参数调整等,可以通过远程操作进行修复;对于较为复杂的故障,则需要运维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处理。在故障处理过程中,监测系统持续跟踪故障设备的状态,记录故障处理过程和结果,为后续设备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产品
相关视频
相关新闻
- 乡村振兴中的光伏发电预制舱:偏远地区供电方案 2025-06-26 11:27:00
- 光伏发电预制舱的抗震等级: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2025-06-26 11:25: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同步并网技术:稳定发电的核心 2025-06-26 11:23: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路灯与公共设施供电 2025-06-26 11:19:00
- “十四五”能源规划下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发展机遇 2025-06-26 11:18:00
- 光伏电站预制舱在工业园区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2025-06-26 11:16: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融合趋势 2025-06-26 11:07: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氢储能集成:多能互补新范式 2025-06-2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