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热门关键词
二次设备预制舱在风电项目中的应用挑战与突破
材料与结构优化:采用高强度、耐腐蚀的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打造舱体,并在表面喷涂氟碳漆或纳米涂层,增强抗风沙、防盐雾能力。如某风电项目使用的纳米涂层舱体,经 1 年沿海环境测试,表面腐蚀程度较传统舱体降低 70%。同时,优化舱体隔热设计,填充聚氨酯发泡材料,加装智能温控系统,通过自动调节散热风扇与加热装置,将舱内温度控制在设备适宜运行区间。
防护结构升级:提高预制舱的防护等级至 IP66 以上,加强接缝处密封处理,采用双层密封条与防水胶,防止雨水、沙尘侵入。在舱体底部设置防尘网与排水槽,及时排出积水与灰尘,保障内部设备稳定运行。
抗干扰设计:对预制舱进行电磁屏蔽处理,采用金属网或导电涂层包裹舱体,阻断外部电磁干扰。内部设备采用隔离变压器、滤波电路等,增强抗干扰能力。同时,优化设备布局,将强电与弱电设备分区布置,减少相互干扰。
通信方案创新:在偏远风电场部署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备用通信链路,与光纤、4G/5G 网络形成互补,数据传输不间断。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预制舱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少上传数据量,降低通信压力,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与稳定性。
标准化与模块化集成:制定统一的设备通信协议与接口标准,推动二次设备预制舱的标准化设计与生产。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舱内设备划分为保护测控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便于安装、调试与更换,降低集成难度与维护成本。
智能化运维体系建设:在预制舱内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振动、局放等参数,通过物联网技术上传至运维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状态进行预测性诊断,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实现主动运维。同时,开展远程运维技术应用,通过 AR 远程指导,协助现场人员快速解决故障,减少停机时间。
规模化与国产化: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预制舱的单位生产成本。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减少对产品的依赖,降低采购成本。例如,国产保护测控装置价格较产品低 30% - 50%,且性能已达到水平。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采用数字化设计工具,优化预制舱结构与设备配置,降低设计与制造成本。加强运维管理,通过智能化运维减少人工巡检与维修成本。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相关产品
相关视频
相关新闻
- 乡村振兴中的光伏发电预制舱:偏远地区供电方案 2025-06-26 11:27:00
- 光伏发电预制舱的抗震等级: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2025-06-26 11:25: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同步并网技术:稳定发电的核心 2025-06-26 11:23: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路灯与公共设施供电 2025-06-26 11:19:00
- “十四五”能源规划下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发展机遇 2025-06-26 11:18:00
- 光伏电站预制舱在工业园区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2025-06-26 11:16: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融合趋势 2025-06-26 11:07: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氢储能集成:多能互补新范式 2025-06-2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