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一次设备预制舱在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实践
来源: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6-26 10:09:00
在智能电网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变电站因设备分散、自动化程度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需求,智能化改造成为必然趋势。一次设备预制舱以其高度集成、快速部署、智能互联的特性,成为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一次设备预制舱在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实践与成效。
一、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求与挑战
传统变电站普遍存在设备老化、占地面积大、人工巡检效率低、故障响应慢等问题。随着电力负荷的增长和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变电站需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智能诊断、远程控制等功能,以提升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然而,传统变电站改造面临诸多挑战,如现场施工周期长,易影响电网正常运行;设备更新涉及大量电缆铺设和电气连接,工程复杂;且难以实现设备的统一管理与智能协同。
二、一次设备预制舱的技术优势与适配性
一次设备预制舱采用模块化设计,将高压开关设备、变压器、母线等一次设备集成于封闭舱体,在工厂内完成组装调试,运输至现场后可快速安装投运。其优势契合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需求:
快速部署:相比传统变电站建设,预制舱可将施工周期缩短 60% 以上,减少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高度集成:优化设备布局,大幅降低占地面积,尤其适用于城市中心等土地资源紧张的变电站改造项目。
智能互联:预制舱内置智能监测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局放信号等),通过通信网络上传至智能运维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
标准化生产:工厂预制设备质量稳定,减少现场安装误差,提升系统可靠性。
三、一次设备预制舱在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场景
(一)设备升级与替换
在老旧变电站改造中,一次设备预制舱可整体替换原有的分散式高压开关设备和变压器。例如,某运行超 20 年的城市变电站,采用 35kV 一次设备预制舱替换原有设备,将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等集成于舱内,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改造后,设备故障率下降 70%,运维效率提升 50%。
(二)空间优化与扩容
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变电站,一次设备预制舱的紧凑布局可有效节省空间。某工业园区变电站在扩容改造时,引入 10kV 预制舱式开关柜,相比传统开关柜占地面积减少 40%,同时预留了未来设备扩展接口,满足园区负荷增长需求。
(三)智能运维体系构建
一次设备预制舱与智能运维平台结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安装局部放电传感器、红外测温装置、振动监测仪等,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当检测到异常数据时,系统自动分析故障类型和位置,并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人员手机端。如某山区变电站改造后,通过智能运维系统成功提前发现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避免了设备损坏和停电事故。
(四)分布式电源接入
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变电站需具备灵活接入能力。一次设备预制舱可作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枢纽,实现新能源与主网的安全稳定连接。例如,某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变电站改造项目中,采用预制舱式升压设备,通过智能控制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功率调节与并网优化。
四、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省会城市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
改造背景:该变电站位于城市核心区域,设备老化严重,占地面积大,且无法满足周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改造方案:采用 110kV 一次设备预制舱,集成 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主变压器、智能测控装置等。舱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具备 IP65 防护等级,适应城市复杂环境。通过光纤通信网络将预制舱内设备数据接入智能运维平台,实现 “遥测、遥信、遥控、遥调” 功能。
改造成效:改造后,变电站占地面积减少 35%,供电能力提升 40%;设备巡检由人工每月一次缩短为系统实时监测,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供电可靠性达 99.99%。
案例二:某沿海变电站抗腐蚀智能化改造
改造背景:该变电站长期受盐雾侵蚀,设备腐蚀严重,故障率高,且运维难度大。
改造方案:选用抗腐蚀性能优异的铝合金材质一次设备预制舱,舱体表面采用氟碳喷涂工艺。在舱内安装盐雾监测传感器和除湿装置,实时调节内部环境。同时,部署智能防误操作系统,减少人工操作失误风险。
改造成效:改造后,设备腐蚀速率降低 80%,使用寿命延长至 25 年;通过智能防误系统,操作失误率降为 0,年均减少停电时间 20 小时,年经济效益提升约 150 万元。
五、应用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
设备兼容性:不同厂家的预制舱设备可能存在通信协议不统一问题。可采用标准化通信规约(如 IEC 61850),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环境适应性:在端气候地区(如高温、高寒、高海拔),需针对性优化预制舱的散热、保温、绝缘等性能。例如,高寒地区可增加电加热装置,高海拔地区提升设备绝缘等级。
成本控制:预制舱初期投资相对较高。可通过规模化采购、优化设计方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方式,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六、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次设备预制舱将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演进。未来,预制舱有望集成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虚拟仿真与预测性维护;通过 AI 算法优化设备控制策略,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同时,与 5G 通信技术结合,实现更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推动变电站智能化水平迈向新高度。
相关产品
相关视频
相关新闻
- 乡村振兴中的光伏发电预制舱:偏远地区供电方案 2025-06-26 11:27:00
- 光伏发电预制舱的抗震等级: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2025-06-26 11:25: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同步并网技术:稳定发电的核心 2025-06-26 11:23: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路灯与公共设施供电 2025-06-26 11:19:00
- “十四五”能源规划下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发展机遇 2025-06-26 11:18:00
- 光伏电站预制舱在工业园区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2025-06-26 11:16: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融合趋势 2025-06-26 11:07:00
-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氢储能集成:多能互补新范式 2025-06-2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