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同步并网技术:稳定发电的核心

来源: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6-26 11:23:00
光伏并网预制舱的同步并网技术是保障光伏发电稳定接入电网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电网兼容性、发电效率及系统可靠性。以下从技术原理、关键技术模块、控制策略、应用挑战及发展趋势五个维度,系统解析同步并网技术的核心要点:

一、同步并网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指标

(一)并网同步的核心要素

  • 电气参数匹配

    • 电压幅值偏差:≤±5%(如 380V 系统允许 361-399V)

    • 频率偏差:≤±0.5Hz(中国电网额定 50Hz)

    • 相位差:≤5°(瞬时并网时相位差过大将产生冲击电流)

  • 动态响应要求

    • 并网切换时间:<200ms(离网转并网时避免供电中断)

    • 谐波畸变率:THD≤5%(IEEE Std 1547 标准要求)

    • 功率因数:≥0.98(超前 / 滞后可调,满足电网无功补偿需求)

(二)技术原理模型

同步并网本质是通过锁相环(PLL)技术实时跟踪电网电压的频率和相位,结合矢量控制算法调节逆变器输出电流,实现与电网的同步。其技术链路如下:

二、同步并网的关键技术模块

(一)高精度锁相环技术(PLL)

  • 传统 PLL:基于 SRF-PLL(同步旋转坐标系锁相环),响应时间 10-20ms,但在电网电压畸变时误差较大(如电压跌落时相位误差>10°)。

  • 改进型 PLL

    • 双二阶广义积分器(DSOGI-PLL):抗谐波能力强,可抑制 5 次以上谐波干扰(如深圳某项目在电网 THD=8% 时仍保持相位误差<3°)。

    • 自适应 PLL: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动态调整锁相参数,适应电网频率波动(如风电并网场景下频率在 49.5-50.5Hz 变化时仍保持同步)。

(二)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 矢量控制(FOC)

    • 将三相电流分解为有功分量(Id)和无功分量(Iq)独立控制,实现有功功率 / 无功功率的解耦调节。

    • 应用案例:某 1MW 预制舱项目采用 FOC 控制,并网时有功功率波动<5%,无功功率可在 - 100kVar 至 + 100kVar 范围内精确调节。

  • 直接功率控制(DPC)

    • 直接对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进行控制,响应速度更快(<5ms),但功率脉动较大。

    • 优化方案: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将功率脉动降低至 2% 以内(如德国 SMA 逆变器采用该技术)。

(三)预同步控制技术

  • 硬件预同步:通过同步变压器和同步表手动调节逆变器输出,适用于小型系统(<50kW),但精度低(相位误差>10°)。

  • 软件预同步

    • 在并网前通过 PLL 跟踪电网参数,逆变器先输出小功率(10% 额定功率)进行 “试探性并网”,检测并网冲击电流,小于阈值(1.2 倍额定电流)时闭合断路器。

    • 案例:上海某园区预制舱项目采用软件预同步,并网冲击电流控制在 0.5 倍额定电流以下,断路器寿命延长 3 倍。

三、预制舱同步并网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电网电压暂降应对

  • 问题:雷击、短路故障导致电网电压骤降(如跌落至额定值的 30%),传统逆变器会触发孤岛保护跳闸。

  • 解决方案

    • 低电压穿越(LVRT)技术:配置撬棒电路(Crowbar)和储能缓冲电容,在电压跌落时维持逆变器运行(如满足 GB/T 19964-2021 要求,电压跌落至 0% 时保持并网 150ms)。

    • 案例:河北张家口风电预制舱项目,在 2024 年雷击导致电压跌落至 20% 时,LVRT 技术保障系统持续并网,避免脱网损失 12 万元 / 次。

(二)多逆变器并联同步控制

  • 问题:大型预制舱(如 5MW)需多台逆变器并联,各逆变器间相位差>5° 将导致环流(>10% 额定电流),损坏设备。

  • 解决方案

    • 主从控制:指定一台逆变器为主机(采用 PLL 锁相),其余为从机(跟踪主机输出),相位差控制在 1° 以内。

    • 下垂控制(Droop):各逆变器按功率下垂特性调节,无需通信线,适应分布式部署(如新疆光伏预制舱群采用该技术,并联 30 台逆变器环流<3%)。

(三)离并网无缝切换

  • 场景:市政应急电源、海岛微电网等需要在电网断电时自动切换至离网模式,电网恢复后重新并网。

  • 技术方案

    • 预同步并网策略:离网时逆变器作为 “主电源” 维持微电网频率(50±0.1Hz),电网恢复后检测电网参数,当偏差<2% 时启动预同步,500ms 内完成并网切换,负荷波动<5%(如珠海海岛预制舱项目实现无缝切换)。

四、同步并网技术的经济效益与可靠性提升

(一)发电效率提升数据

技术方案并网冲击电流年均脱网次数发电小时数
传统并网技术1.5-2 倍额定电流8-12 次 / 年1200h
优化同步并网技术<0.8 倍额定电流<2 次 / 年1450h
提升比例46.7%83.3%20.8%

(二)电网友好性指标

  • 电压支撑能力:当电网电压偏低时,预制舱可输出容性无功(如 100kVar / 台),将电压提升至额定值的 95% 以上(如江苏某工业园区项目改善电压合格率至 99.98%)。

  • 谐波抑制效果:配置 LCL 滤波器 +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将 2-50 次谐波总畸变率控制在 3% 以内,满足 GB/T 14549-1993 一级标准。

五、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一)数字孪生驱动的预同步优化

  • 技术:建立预制舱 - 电网数字孪生模型,通过仿真预测并网瞬间的电压 / 电流冲击,提前优化并网参数(如相位差、合闸时刻)。

  • 案例:国家电网某试点项目应用数字孪生,将并网冲击电流再降低 20%,并网成功率从 95% 提升至 99.8%。

(二)宽频并网技术突破

  • 背景:电力系统中电网频率波动范围可能扩大至 49-51Hz(传统技术仅适应 49.5-50.5Hz)。

  • 创新:开发自适应频率跟踪算法,结合变流器参数在线调整,实现 49-51Hz 范围内稳定并网(如金风科技新并网装置已通过测试)。

(三)光储充协同同步控制

  • 技术:将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PCS)、充电桩(AC/DC)进行协同控制,并网时统一调整功率输出,减少多设备交互引起的同步偏差。

  • 应用:北京某光储充一体化预制舱项目,通过协同控制将多设备并网相位差控制在 2° 以内,系统效率提升 3.5%。

六、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

  • 国内标准

    • GB/T 19964-2021《光伏发电并网技术要求》:规定并网逆变器同步误差、低电压穿越能力等指标。

    • NB/T 32004-2013《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明确锁相环响应时间、谐波抑制要求。

  • 认证

    • TÜV SÜD 认证:要求逆变器在电网电压 ±10% 波动、频率 ±0.5Hz 变化时保持同步。

    • UL 1741 标准:针对北美市场,要求并网系统具备频率 - 有功功率下垂特性(df/dP= -0.05Hz/kW)。

结论

同步并网技术作为光伏预制舱的 “神经中枢”,其进步推动了光伏发电从 “被动接入” 向 “主动支撑” 电网的转变。未来随着电力系统对灵活性、互动性要求的提升,同步并网技术将与数字孪生、宽频控制、多能协同等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实现稳定发电,更能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压等辅助服务,成为构建 “源网荷储” 互动体系的关键支点。对于预制舱制造商而言,需重点突破复杂电网条件下的同步鲁棒性、多设备协同控制精度等技术瓶颈,以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


上一篇:光伏电站预制舱在工业园区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

相关视频

资料下载